王巍 张芃樸
2025年11月22日08:59 来源:学习时报
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孔繁森(1944——1994年),生前系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地委书记。在改革开放初期,孔繁森两度援藏、一朝留任,以改革思维破解封闭落后困局,以务实作风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为西藏特别是阿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注入强劲动力,成为边疆改革事业的开拓者。1994年,孔繁森因公牺牲。2018年,孔繁森获“改革先锋”称号,被誉为“新时期的雷锋”“90年代的焦裕禄”。
孔繁森出生于山东聊城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8岁时应征入伍,复员后在聊城地委机关工作。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欣然报名。1979年的春天,孔繁森告别年迈的父母、体弱的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孩子,毅然踏上前往西藏的征程,出任岗巴县委副书记。这片海拔4700多米的土地,高寒缺氧、风雪肆虐,年平均气温不足2℃,生存环境的恶劣超出想象。
彼时的岗巴,农牧业发展滞后,群众生活贫困。孔繁森深知,改变贫困面貌必须打破思想桎梏,推行体制机制革新。他带头落实“两个长期不变”政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农牧区发展注入制度活力。为了让政策落地生根,他白天与群众一同挥汗田间、放牧草场,夜晚提着马灯逐家走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讲改革政策。在昌珠水库修建工地上,他与农牧民同吃糌粑、同住帐篷、同干重活,双手磨出厚茧,与群众结下鱼水深情。为更好地融入这片土地,他潜心学习藏语、尊重民族习俗,从“山东干部”真正转变为“西藏干部”,用真诚架起民族团结的桥梁。
1981年首次援藏期满返鲁后,孔繁森继续不断向岗巴寄送良种、农具和技术资料,将内地的发展经验转化为藏区脱贫的思路举措。这份跨越千里的牵挂,早已埋下他再度返藏的伏笔,更彰显出援藏干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担当。
1988年,组织再次召唤,孔繁森毫不犹豫地二次进藏,出任拉萨市副市长。赴任伊始,他便将目光聚焦于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教育。“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边疆稳”,抱着这一信念,他在数月内踏遍全市8个县区,走访了所有公办学校和半数以上乡村小学,摸清了教育发展的“家底”。1988年12月27日,他在工作笔记中凝重写下:“存在问题:没有爱国主义教材、西藏历史、地理教材,教师讲起来没有针对性……”这份清醒的认知,成为他推动教育改革的起点。
为摆脱教育困境,孔繁森扛起改革大旗:积极奔走争取资金政策支持,倡导“人民教育人民办”理念,推动集资办学与社会捐助相结合;严格督促教育经费落实,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在他的推动下,经过几年的努力,拉萨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辍学现象基本消除,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升至80%,一批批藏族孩子走进课堂,开启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征程。
1992年底,第二次援藏期满,当组织任命孔繁森为阿里地委书记时,他没有丝毫犹豫。阿里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这里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一半,年平均气温低至0摄氏度以下,是西藏最艰苦的地区之一。但他坚定表示:“越是边远贫穷的地区,越需要我们为之去拼搏、奋斗、付出。”
“阿里的贫穷,是我们的耻辱;率领群众致富,是我们的天职。”初到阿里,面对满目荒凉与贫困,孔繁森在工作笔记中写下这句沉甸甸的誓言。一到任,他就迅速召开会议,在全区开展大走访大调研、解放思想大讨论,促使各级干部转变观念、开拓创新。为找准发展出路,他在不到两年时间里,跑遍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两圈。高原的风雪吹裂了他的皮肤,强烈的紫外线晒黑了他的脸庞,但他脚步不停,最终摸清了阿里的发展优势——畜产品、矿产、旅游、边贸、人口少和政策红利。
基于调研成果,孔繁森提出清晰的发展思路:“以农牧业为基础,以能源、交通、通信为重点,以外贸、旅游和矿产开发为先导,以科技、教育为依托,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全面发展。”为将蓝图变为现实,他带队赴北京,辗转十几个国家部委,破例争取到2580万元项目资金和救灾款,让阿里进入国家建设宏观布局。在他的带领下,阿里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1994年国民生产总值达1.8亿元,同比增长37.5%。
为把医疗改革推向深入,他牵头构建县医院、乡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医疗网络,通过争取资金完善基础设施,显著提升了阿里地区的医疗条件,解决了医疗资源下沉难题。他始终随身携带一个小药箱,在下乡调研工作之余为群众送医送药,甚至为70多岁肺病危重老人亲口吸痰救命,被群众亲切唤作“药箱书记”。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考察边贸途中不幸遭遇车祸,以身殉职,将50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他挚爱的雪域高原。如今,那个伴随他走遍高原的小药箱已成为国家一级文物,它承载的不仅是治病救人的药品,更是共产党人“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赤子初心。他用生命践行了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承诺,为老西藏精神铸就了不朽丰碑。
孔繁森以“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的绝对忠诚,“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的赤子情怀,为老西藏精神写下最生动的注脚。在孔繁森精神感召下,一批批援派干部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韧劲投身边疆建设,推动西藏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