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范昊天
2025年11月17日08:3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埃及法老有黃金面罩,中國楚人有玉覆面,兩個相隔萬裡的文明竟有著這樣的相似之處,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和而不同、美美與共。”在湖北省荊州博物館玉器展廳內,西北大學埃及籍講師艾小英不禁感嘆。日前,來自全球13個大河流域國家的15名國際青年代表,受邀參加由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等機構主辦的首屆“國際青年長江行”活動。5天時間裡,他們沿長江而行,穿梭於博物館、工廠、自然保護區、創新園區,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
國際青年們先后走進荊州博物館、荊州文物保護中心、荊州市楚繡坊,欣賞精品文物、學習文保知識、體驗非遺技藝。深埋地下2000多年的竹簡,在工作人員的巧手修復下,一個個古文字逐漸清晰起來……在荊州文物保護中心,國際青年們跟隨相關負責人,了解荊州地區出土簡牘的情況以及近年來簡牘考古的最新成果。來自匈牙利的首都師范大學留學生胡靈月說,簡牘作為出土的一手歷史文獻,展現了中國古人的生活與智慧,傳承簡牘文化意義重大,“當我捧起竹簡,讀到《論語》中‘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等文字時,仿佛穿越時空,與孔子有了更深的聯系”。
位於石首市的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全球首個鯨類遷地保護示范區,76頭江豚在此快樂生活。國際青年們走進保護區的“長江江豚苑”,近距離觀看江豚與飼養員親密互動。“友誼讓我們跨越江河,成為不同文明交流溝通的使者。”來自俄羅斯的復旦大學博士研究生馬麗塔表示,中國政府以負責任的態度保護長江的自然環境,樹立了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榜樣。
走進湖北青創園感受中國青年創業團隊的活力,乘坐光谷空軌開啟“空中漫步、流動觀景”的新奇體驗,在黃鶴樓回溯榫卯結構的古建智慧……國際青年們感受著武漢在長江文化滋養下展現的經濟活力、文化魅力與科技動力。在國內首家綜合性橋梁博物館——武漢橋梁博物館,國際青年們在互動體驗區學習搭建貫木拱橋,感受古代工匠智慧﹔在虛擬現實體驗區戴上設備,沉浸式感受港珠澳大橋的雄偉壯麗。“我常年居住在中國海口,在這裡我找到了海口的世紀大橋,還通過科技與它‘合影’。”美國的一家文化傳播公司的創始人謝敏說,“此行跨越時空的分隔,也架起文化溝通的橋梁。”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7日 03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