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創新驅動 開放合作 深化改革

廣州南沙厚植新興產業發展沃土

本報記者 胡 健 王雲娜

2025年11月17日08:3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可入海下3000米,作業精度達厘米級……位於廣東廣州市南沙區的深海智人(廣州)技術有限公司裡,長6米、重逾12噸的可懸浮式深海管纜埋設機器人正加緊趕制。這是公司前不久拿到的海外訂單,將實現國產深海機器人商業化出口。

  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指出:“廣東要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深化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做實,擺在重中之重,以珠三角為主陣地,舉全省之力辦好這件大事,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今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廣東考察,強調:“要錨定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同心協力、穩扎穩打,努力實現重點突破、全面推進。”

  2022年,國務院印發《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賦予南沙區“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台”的使命。

  3年來,南沙區立足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厚植新興產業發展沃土,不斷將戰略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

  創新驅動,向海圖強譜新篇——

  “在深海埋設管纜好比‘穿針引線’,對作業精度和可靠性要求極高。”深海智人公司副總經理兼制造總監喬岳坤介紹,公司圍繞機器人總體設計技術、深海組合導航定位技術等開展科研攻關,3年來累計獲得超200項知識產權,推出多款深海機器人產品,今年前三季度訂單額突破2.5億元。

  坐擁深水港,南沙區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推動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今年2月,我國自主研發的首個海陸結合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在南沙區啟動建設,建成運行后,將推動可燃冰產業化、海洋生物資源利用等產業發展。

  目前,南沙區已集聚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等新型研發機構22家,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年產值突破300億元。

  開放合作,產業轉化加速度——

  “這台增減材一體化3D打印設備,可以邊堆料邊精修,省時省料。”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科創成果轉移轉化基地,廣州智科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張文澤介紹。

  這一全新技術,基礎研究在香港,成果轉化在南沙。“香港和南沙優勢互補,助力產品加快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今年公司完成千萬元級天使輪融資,正在擴大生產規模。”張文澤說。

  “香港研發、南沙轉化”,廣州智科不是個例。2024年9月,南沙區、廣州市科技局與港科大(廣州)攜手,共建港科大(廣州)科創成果轉移轉化基地,吸引優質港澳科技成果入駐轉化。截至目前,港科大及港科大(廣州)已在南沙孵化超110家企業。

  持續拓展“港澳研發+南沙轉化”等產業協同模式,南沙區打造15家港澳青創基地,支持港澳青年發展和創業就業。目前,南沙區港澳青創基地在孵企業(項目)2336個,全區集聚港澳企業超3100家。

  深化改革,大膽探索促發展——

  南沙區龍穴街道,美膠國際供應鏈基地項目建設正酣。“3月17日項目過審,3月21日完成土地挂牌,4月28日正式開工,大大降低了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廣東美膠物產有限公司總裁陶自力說。

  為何這麼快?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証、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証等實現聯辦,審批時限大大壓縮。

  優化產業項目規劃審批流程,南沙區開展“多審合一、多証合一”改革,合並辦理設計方案審查和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証,辦事環節壓縮,辦理時間壓縮至4個工作日,推動項目早落地、早見效。

  3年來,南沙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年均增長21.5%,實有企業增長超3萬家。今年前三季度,南沙區累計新開工工業投資項目數量同比增長23.3%,計劃總投資同比增長30.7%。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我們將全面落實《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持續激發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堅持以實體經濟為根基,加快構建具有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廣州市委常委、南沙區委書記劉煒表示。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7日 01 版)

(責編:唐宋、彭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