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七七事變”前的青龍橋火車站什麼樣?

一諾牽心,78年老照片回家

2025年09月01日09:00    來源:北京日報222

青山與長城懷抱間,青龍橋火車站見証著百年歷史變遷。走進青龍橋車站文化展廳,青灰色的古朴外牆、古老的磚紅色百葉窗還保留著舊時風格。展廳牆上,6幅青龍橋車站老照片引人注目,它們是由中國電影教育開拓者、著名攝影師孫明經在“七七事變”發生一周前拍攝的。

談起這6幅照片,老站長楊存信向記者講述了一個延宕78年的履諾故事。

1937年6月,民國政府組建的“西北考察團”沿著京張鐵路一路北上,希望能為后世留下更多資料。時年26歲、正在金陵大學任教的孫明經也在隊伍中。6月30日,考察團抵達青龍橋車站。孫明經帶的拍攝設備十分先進,一下子就引起了青龍橋火車站站長的注意。站長希望能為車站留存一些照片,孫明經欣然答應:“照片洗出來后,會向車站送交一份留存。”

但這句承諾,卻因日軍侵略而落空。7天后,“七七事變”爆發,考察團行程被打亂,青龍橋車站也被卷進戰火。孫明經坐上了南下的火車,后又前往美國考察,移交照片的計劃未能實現。

兵荒馬亂中,孫明經拍攝的大量珍貴膠片和影像資料不知去向。直至上世紀70年代末,在一處倉庫中,這些裝在麻袋裡的影像資料才重見天日。

孫明經和兒子孫健三(原名孫建三)一同在成堆的資料中翻找。讓他們十分驚喜的是,青龍橋火車站的底片和照片竟然完好無損。看著車站的照片,孫明經百感交集,再三叮囑兒子一定要把這些照片送回青龍橋車站。

孫健三多次給青龍橋車站打電話,卻一直沒有接通,送照片的事便被擱置下來。1992年,孫明經臨終前,他還惦記著送這些照片“回家”。他也十分遺憾:1937年與站長一別,便再也沒見過面。

2015年,為了給《京張路工撮影》影集做相關論述和解釋,北京檔案館工作人員和相關專家來到青龍橋站實地調研。“我看到有位專家手裡有一本《1937年:戰雲邊上的獵影》,書裡發表了一些老照片,裡面還有以前沒見過的青龍橋車站照片。”當時任站長的楊存信看到這些老照片后十分興奮,輾轉與孫健三取得了聯系。

接到楊站長電話的那一刻,孫健三也激動萬分。他立即沖洗了4幅照片,並選在2015年6月30日送往青龍橋車站。此時,距照片的拍攝時間正好78年。

“父親,我已經把這些珍貴的照片送到青龍橋車站了。當年您和老站長之間的約定,我代替您實現了……”孫健三將沖洗好的4幅珍貴老照片送到車站,並用DV記錄下這些老照片回家的過程。

78年前的約定,終於兌現了。2016年春天,孫健三又送來了兩幅照片。

“他所拍攝的照片,在當時可能不足為奇,但現在看,卻是青龍橋站僅存的全面抗戰前的影像,是研究車站歷史特別是抗戰前歷史的重要資料。”楊存信說。

一張照片中,青龍橋車站主站房前,兩名扛著長槍、背著大刀的二十九軍戰士正在站崗,隔著照片都能感受到當時的緊張氣氛。“七七事變”后,青龍橋站也未能免遭戰火,如今細心的游客會發現,詹天佑銅像上還留有彈孔。

其它的照片中,有側方向拍攝的詹天佑銅像,有鐵路線上的蘇州碼子公裡標,有鐵路線旁的老房子,還有從車站西側拍攝的車站全景。

看到抗戰前夕的車站實景,困擾楊存信心頭多年的問題也迎刃而解。他指著照片裡的一排房屋說,“我就在這排平房裡出生,那時有很多老人說房子是日本人建的,爭論不休。事實証明,這排房子在日本人來前就已經有了,應該是中國人建造的。”另一幅詹天佑銅像的照片中,看得見銅像基座的文字,字體與現在看到的字體相同。“一些照片裡基座沒有文字出現,有人說是后添的文字,這張照片証明1937年就有文字,沒字的照片,應該是因為照相技術不完善而反光導致的。”楊存信解釋。

此前,楊存信和同事曾在京張鐵路北京居庸關附近發現了幾塊用“蘇州碼子”標示的線路標志碑。所謂蘇州碼子,是早期流傳於中國民間的一種數字,老京張鐵路早期標志上就曾使用“蘇州碼子”計算裡程、坡度等信息。經過鑒定,這些標志碑就是詹天佑1909年修建京張鐵路時使用的。楊存信指著照片比照,“這張照片裡,59公裡的公裡標就埋在路旁,當時還在發揮作用,離發現它的地方也就二三十米,印証了我們當初的判斷。”

如今,京張高鐵開通了,新八達嶺隧道從青龍橋站的地下穿過﹔青龍橋站早已停止辦理客運業務,常有游客來此參觀。6幅陳列於展廳的黑白老照片默默地提醒世人:不忘過去,不懼將來!(北京日報記者胡子傲、通訊員李溢春)

(責編:代曉靈、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