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30日08:45 來源:新華網222
夏秋之際,南海碧波蕩漾,海風輕拂著停靠在澳門內港的漁船。此處以北,約2000公裡,黃河滾滾奔騰,流到壺口處從陡崖傾注而瀉,巨浪滔天。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86年前,由出生在澳門的冼星海作曲、詩人光未然作詞的《黃河大合唱》點燃了無數中華兒女的抗日救國情懷。這首在陝北延安窯洞中寫下的激昂旋律至今傳唱不歇,成為一代代中國人奮發向上的心靈寫照。
“全世界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黃河大合唱》。它是最具民族氣概的藝術精品。”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院長李延俊說。
人民音樂家冼星海以音樂為武器,投身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偉大斗爭,猶如涓涓細流匯入浩蕩江河,澎湃出壯麗的家國樂章。
序章:“我第一要寫出祖國的危難”
澳門半島東南角,冼星海大馬路北端,一尊紀念銅像將這位音樂家揚手指揮的激情瞬間永恆定格。
這個夏天,有市民前來獻花,還自發合唱,緬懷這位“澳門之子”,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俾利喇街的冼星海紀念館等場所,報告會、放映會、展覽等紀念活動也陸續展開。
“我感受到他對祖國深沉的愛,我為有這樣的同鄉而驕傲。”參與活動的市民梁金玉說。
120年前,星夜大海中的漁船上,一名船工的遺腹子誕生了,得名“星海”。
伴著母親的咸水歌謠,小星海在疍家生活中獲得音樂啟蒙。在學生馬可的回憶中,冼星海曾說,自己從小就聽慣了水手們在無邊無涯的海面上唱的歌,歌聲遼闊、奔放,“能夠體會到勞動者對祖國山川江河的深厚感情”。
“澳門人民的愛國傳統和奮斗精神深刻影響了冼星海的為人與創作。”澳門文化學者殷立民評價說。
從童年到少年,冼星海隨母輾轉新加坡、廣州。他逐漸展露出眾的音樂才能,后自費赴法國學習音樂。
1935年夏,已成長為職業音樂人的冼星海回到祖國。目睹日寇侵略下山河破碎,他立刻投身抗日救亡歌詠運動,創作了《救國軍歌》《在太行山上》等膾炙人口的革命歌曲。
“我是一個有良心的音樂工作者,我第一要寫出祖國的危難,把我的歌曲傳播給全中國和全人類。”當有同行笑他創作不掙錢時,冼星海堅定回應。
那些年,在閱讀和交談中,冼星海對延安心生向往。他曾在日記中寫道:“延安就是新中國的發揚地。”1938年,收到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眾多師生簽名的聘書后,他毅然奔赴那“向著光明的有希望的上進”的地方。
高潮:“這是全用中國旋律寫的”
延安魯藝舊址東山的一孔窯洞內,臨窗砌有一張土炕,小炕桌上放著煤油燈。牆上的黑白照片中,裹著棉大衣的男子俯在桌前,右手執筆、眉頭微皺。這裡是依照歷史原貌復建的冼星海個人紀念館。
抗戰時期的延安,處處飄揚著充滿革命激情的歌聲。冼星海抵達后迅速投入工作,經常白天教課,晚上提著燈到處教歌。
1939年3月11日晚,他受邀聆聽好友光未然朗誦剛剛創作的歌詞。根據數渡黃河的經歷,詩人描寫了河流的雄渾壯闊、船夫與風浪的奮勇搏斗……聽畢,冼星海激動起身:“我有把握把它譜好!”
在延安料峭的春寒中,在教學和生產的間隙,冼星海開始了創作。他不厭其煩地請人描述渡河的情景,有時伏案疾書,有時起身試唱,又數易其稿。
妻子錢韻玲回憶:“夜深人靜時,炭火熄了,窯洞裡非常冷,但星海的創作熱情卻比火焰還要熾熱!”
六個日夜后,冼星海以60多頁手稿譜成《黃河大合唱》。描述勞動場景的《黃河船夫曲》、充滿鄉土氣息的《河邊對口曲》、委婉動聽的《黃河怨》、雄壯激昂的《保衛黃河》……他后來總結:“這是全用中國旋律寫的。”
4月13日,《黃河大合唱》首演成功,隨后傳遍全國,僅1940年就在晉察冀邊區演出百余場,1944年被譯成英文后更成為反法西斯斗爭的“東方號角”。毛澤東曾連聲稱贊,周恩來為之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有報紙評論:“一曲大合唱,可頂十萬毛瑟槍。”
“在延安,冼星海發現了音樂的階級屬性,領悟到為什麼人民的呼聲是最有力量的。”延安革命紀念館館長劉妮說。
此次創作后不久,冼星海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在日記中鄭重寫道:“我希望能改變我的思緒和人生觀,去為無產階級的音樂奮斗!”
回響:“寫到我最后的呼吸為止”
俄羅斯莫斯科,冼星海生命的最后一站。今年5月的第十四屆“莫斯科之春”音樂會上,中俄學生共同唱響《黃河頌》等歌曲。
“希望兩國年輕學子以音樂搭橋,譜寫中俄友誼新篇章。”活動策劃人左貞觀說。這位俄籍華裔作曲家同月出版了著作《冼星海在蘇聯》。
1940年,冼星海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前往莫斯科工作,后被迫滯留烏蘭巴托、阿拉木圖等地,期間堅持創作,直至1945年病逝。
“我還要寫,要到我最后的呼吸為止。”冼星海以行踐言,把精力和心血“貢獻給偉大的中華民族”,短短一生中創作了600余首歌曲、300余部大型音樂作品、大量音樂文論等。
自問世以來,《黃河大合唱》一次次在國家慶典中響起,還入編音樂教材,又隨“嫦娥一號”響徹宇宙。
這更是被世界“聽懂”的旋律。1957年,《黃河怨》在莫斯科舉行的世界青年聯歡節上被唱響。1973年,美國費城交響樂團歷史性訪華演出,中美雙方合奏由《黃河大合唱》改編的鋼琴協奏曲《黃河》。
“《黃河大合唱》為什麼有穿越時空的力量?”冼星海之女冼妮娜近期發表紀念文章說,“我想,是因為父親把自己的疾苦與人民的疾苦、自己的命運和人民的命運真正結合了起來。”
今年,一場場紀念活動閃耀著“星海精神”:廣東廣州,星海音樂學院的學生進行青春洋溢的《保衛黃河》快閃表演﹔山西臨汾,海峽兩岸音樂家親臨壺口瀑布畔聯袂奏響黃河樂章﹔內蒙古呼和浩特,黃河流域9省區攜手“同心頌黃河”……在海外,泰國曼谷、美國紐約、澳大利亞悉尼等地,《黃河大合唱》頻頻揚聲。
“今天,我們紀念冼星海,是為了傳承愛國奉獻、艱苦奮斗的精神。”澳門歷史文物關注協會副會長陳樹榮說。
在音樂家心中,濠江與黃河同頻共振,鏗鏘音符激起磅礡巨浪,留下深遠回響。(褚萌萌、齊菲、陳晨)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